作为学生的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几乎所有的专家名人都会告诉你,学习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全面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道理大家都赞同,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最现实的,或者说最重视的,还是回到了学习,因为成绩反映出了能否上一个好的高中,大学...
但是
清华北大每年招收的学生总数也只有7000余人,10万分之一。所以我们需要对学习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定位与期盼。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最高度,如果这样看,当然是有办法的。
它就是
启动孩子的“发动机”
让他愿意自动自发的学习,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经常会有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比较厉害,老师同学也都会说你在这方面有天赋。但仔细想想,无非就是我们特别感兴趣,提前学过,或是偏巧知道了,让老师同学惊艳,赞叹,就不自觉地在这个学科上花了很多时间,因为你希望一直保持这种优秀,也怕辜负老师同学的赞叹,于是就产生了无穷的动力,于是就变成了兴趣,爱好,甚至是天赋。
但实际上,你一定比别人花的多,用心琢磨的多,只是没有察觉而已。更重要的是,时间一长,你习惯于这种崇拜,你都很难容忍自己不够优秀,你就会在这条路上狂奔,并一直保持着这种优秀。蒋被动变为主动的时候,这已经成为他的兴趣与爱好,家长就不用天天敦促操心了,孩子的感受也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想提醒的是
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特性与兴趣,发挥其特长,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觉得是负担,甚至逆反,那就适得其反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走学习这条路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的。我们的本质是如何撬动孩子的发动机与自信,让他自信并不断努力向前,相信还有很多种办法,不只是学习去体现。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是家长决定的。
以下有5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唠叨没完
喜欢唠叨已经成为父母的通病了。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2、不停训斥孩子
太多的家长,企图通过训斥来教育孩子。但这样不但家长情绪低落,孩子也十分不开心。于是渐渐失去了自信。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3、对孩子要求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4、家长包办一切
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多、父母包办一切或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做的那一半,是家长给孩子树榜样、指明的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和情绪。每天愁眉苦脸的家长对孩子长久下去,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对周围世界怀有疑虑,做事缺乏果断性,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到自己是不是总给别人带来麻烦。
因此,家长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家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