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独”是最平凡的生存常态,却也是最富意蕴的哲理呈现。“一技独秀”固然动人,但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但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不可破;人们需要团结合作,但也离不开“宁静独处”;人们需要沟通交流,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但又何尝不是悲怆孤独。“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则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和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1.个体的“独”与整体利益:牺牲个体利益 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
2.独自奋斗(自力更生)与团队合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四海皆秋,一室难为春
3.品味孤独,承受寂寞,有利于成长、成 你是独一族吗 独对一山青 独对一条河
4.独是别一样的精神追求,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个性色彩浓郁的认同
17、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那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正确认识自我。
3、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4、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5、坚持,人生贵在坚持,恒心铸就成功。
6、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己我。
18、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个大个子。夏天的傍晚,他爱一个人漫步巴黎街头。一天,他发现一个小男孩紧跟在他后面,便回头亲切地问:“孩子,你是要我签名吗?”男孩摇头说:“不,我不需要签名。天太热,我走在你的影子里凉快些。”童言无忌,但希拉克却很愧疚,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人民并不看重我的虚名,而是要我给民以实惠。于是,他当晚写了一篇《我愿给你们带来阴凉》的演讲稿,并将其中的许多内容引入他的施政纲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显然,希拉克已经把立意说得很明白了:“人民并不看重我的虚名,而是要我给民以实惠。”不言而喻,考生大多要在“虚名与实惠”的话题上大做文章。这当然没有错,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考生趋之若鹜,一窝蜂地直奔雷同的主题而去,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这样的作文有意思吗?得高分的胜算大吗?机智的考生往往会避开“大众化”的立意,另辟蹊径。其实,把这个立意抛开,可写的角度很多。
①“想到就去做”,希拉克把悟出的道理立即付诸行动,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②在“虚荣心”上动动脑筋,希拉克误会了孩子的意思,弄得自己很尴尬,这不是虚荣心作祟的缘故吗?
③在国家总统希拉克面前,小男孩敢于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据此可写“童心可贵”;他在大个子后面的影子里找阴凉,这是一种善于借助外物的做法,从“善假于物”这个角度立意谋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出奇制胜之妙。
19、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是研究学 问还是管理企业,总有人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但也有人大胆尝试,开拓进取。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①盲从是事业的大敌。②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讲过下面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是借论词而论人生活动的境界。第一境是追求境:高瞻远瞩,独步天下,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第二境是奋斗境:孜孜以求,即使历尽苦难、失败、挫折,也不灰心丧气,也不懊悔不迭。第三境是成功境:苦苦地追求,忽然有一天,回过头来,成功正在“灯火阑珊处”,在向你招手致意。
题目:①泯灭辉煌的是盲从②再也不能这样“转”③走出那个怪圈④独自上高楼⑤她,在灯火阑珊处,⑥不要迷信权威,认为他们的论断无可置疑。
辟蹊径,越樊篱: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翻飞盘旋,执着地寻求。
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
20、最新数据显示,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与广大手机用户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截至2017年3底,中国手机用户已10亿多:全国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5.7%;中国人均月流量达到340.8MB。
有人认为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了,有人认为手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有人认为手机不可缺,但不宜让它占有生活的主要空间,凡事要有度……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写作指导】否定手机的作用——被手机“绑架”,失去自我,生活中应该不被物使;肯定手机存在的意义——人应该在生活中善于“使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两者兼顾,但要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