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考作文语文历年高考作文预测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传承
2018年05月05日
浏览次数:62
分享:

内涵挖掘

传承,是“传递,承接”的意思。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如传承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良传统等。传承和继承是有区别的,传承除了含有“继承”的意思之外,更强调“传递”,是先承再传。因此,传承的对象一般具有时间久远的特点。

三维解读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我们再次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响,如何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是处于当今世界一体化中的中国人应该思考的一个时代性问题。此主题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又能引导考生增强民族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因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传承既是为了保护,更是为了发展;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创新乃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真正优秀的东西,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等因素制约的。因此,我们要大胆传承一切优秀的东西。此外,传承还需要勇气,需要眼光。

命题范例

(一)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罗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叶燮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首先要理解给出的几句话的含意,然后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作文。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若只是一味传承而缺少创新意识,便阻碍了发展;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创新促进发展,对国家如此,对个人、团体或组织亦如此;第三句话的意思是:传承与创新要有机结合。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古建筑包括名人故居被无情拆除;为了保留传统,不少地方出现了成群的仿古建筑,或是将当地古代名人集体“迁居”一地。我们总习惯于冷漠破坏的同时,又拙劣地加以补救。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情形?对此,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立意】

(略)

相关素材组

陈道明《传承者》现场发飙为哪般

2015年12月27日,一向给人沉静、儒雅印象的陈道明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现场,竟然颇为严厉地教育几位年轻人:“你们好大的胆子啊!”

那天的《传承者》节目中,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赢得满堂喝彩。按照节目流程,表演结束后,几位青年评论员率先点评。然而他们的点评却并不看好这出集体表演的花鼓节目。面对几位青年评论家咄咄逼人的评论,台上的演员和带队老师明显强忍着泪水……就在这时,陈道明听不下去了,看到青年团的年轻人这么盛气凌人,陈道明讲了自己的看法。

他先是就技术论技术:“这个群体性节目就是群体性的,它需要整齐划一的,有些节目就是需要这样的。仪仗队,你体现个性行吗?总体的要求它是整齐划一的,难点也在整齐划一。这么多人,让他做成一个制式的动作,是很难的。”

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而青年团成员因为没看过,就认为鼓文化技术简单,比不上一些以个人表演为主的艺术形式,陈道明不同意。他认为,应该就传承论传承,不能孤立地看待艺术表演,而是要看到,每个独立的节目,都是为延续文化传统,所以要就传承论传承。

最后,陈道明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文化也需要接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不是“小我/大我”的二元对立。

【素材运用指导】

在今天各种综艺节目和娱乐明星层出不穷的“快餐化”环境下,一场花鼓表演,不仅需要刻苦的训练,更需要一种淡泊名利的沉静心态。而当一个人甘于为了某样既枯燥又不赚钱的传统技艺而奉献青春时,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这才是在艺术形式之外,更值得我们学习、发扬的精神。

(略)

相关名言佳句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后代人抛弃了前代人的事业,如同抛弃了几条搁浅的船。(梭罗)●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袁枚)●一个民族历经苦难并不要紧,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对待苦难,苦难就会成为财富;一个民族没有完全接受先进的东西也不要紧,只要我们能够继承优良的传统,那么我们的脊梁还是坚挺的;一个民族放不下包袱也不要紧,只要我们能够有警醒的时候,奋起直追,希望并不会落空。(佚名)(略)

写作点拨

可传承的东西很多,如优秀的文明、传统的技艺、不朽的精神、高尚的品质等,但在写作时须精选一个“点”,不可泛泛而谈。至于传承的意义、方法、条件等,最好也是抓住一个重点,兼及其余,如此方可把问题阐述清楚、分析深刻。

范例佳作

传统文化的传承

2003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韩国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有之,而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无法圈定国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只要能得到认可,这本身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不仅他国在过我们的节,我们也在过他们的节,但是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去收藏似乎总有些不妥。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外,中国的端午节到底还有什么风俗?我们还有什么传统文化也已濒临失传?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

我们不能再漠视不管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望江亭》《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感受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但他们却是“黄皮白心”的“香蕉”,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

如今,国家已经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全国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是一件尊重群众、顺应民意的历史性事件,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国家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百家讲坛》先后推出闫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他们以能让现代观众产生兴趣的形式,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所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时与家人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都来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模拟评分】

内容24分+表达24分+发展18分=66分(总分70分)

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总分60分)

【得分点】

本文精选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作为议论的中心,话题集中,颇具吸引力。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则中国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自然引出论题,并揭示出传承民俗文化的迫切性;正文以大量翔实的事例证明民俗传承的意义,层次井然,论证全面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