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考作文语文历年高考作文预测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真相
2018年05月05日
浏览次数:79
分享:

内涵挖掘

真: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相:本相、底细、实情、事实、原形等。一般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区别于表面的或假造的情况)。如:真相大白,也作“真象”。

三维解读

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似乎越来越遥远。

一是基于自媒体的传播特点而言,自媒体信息平台上的新闻具有业余化的特点。就传播主体来讲,自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可以是普通大众中的任何一个组织;是平民化、草根化的交流平台,其信息的发布、加工、传播都按个人意愿完成;而受众也倾向于自由选择符合其意向的信息。同时由于信息发布者的草根化,导致主观化、平民化的信息不断增加,或是缺乏原创的信息被大量转载、分享,且由于技术监管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大量不良信息,如谣言、虚假信息、色情广告等通过自媒体大肆泛滥。信息本身真实性的降低和信息量爆炸增长,加上并不完善的监管纠错机制,客观上为我们接近真相增加了难度。

二是就信息的接收者的特性而言,真相的最终获得不仅仅依靠于完整真实的信息传播,还需要人们有一个探求真相的过程。自媒体基于网络环境开辟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样态,为人类生活开辟了“第二世界”,具有虚拟性、游戏性等显著特征。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不公开自身的姓名、身份、职业,网上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任何情况。由于真实身份的虚拟,真实社会中个体之间外在的差距也一并被抹杀。另一方面,电脑、手机等工具为生存在激烈竞争与巨大压力下的人们提供了惬意愉悦的游戏式环境。畅游在娱乐新闻、群体聊天、恶搞笑料中的大众将理性暂时丢弃,体验着游戏般无拘无束的狂欢。正是在这种狂欢的心态之下,人们也就不再去关心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因此真相也就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要正视自媒体所带有的一系列弊端,合理地使用自媒体本身所拥有的特点(即时性、便捷性等),多辟谣,不信谣,一步一步走向事情的真相。

命题范例

(一)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所思和所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是讲生活有意义的必要条件是弄清楚生活的奥秘,强调认知对于生活的价值。第二句话则相对或相反,认为生活有滋味的必要条件是不需要知晓真相或不需要知晓全部真相,强调不知对于生活的效用。后者强调的是“滋味”,有别于前者表述的“意义”。

两句话的核心差异在于“弄清”与“不知(不尽知)”之间体现了两种人生观各自所具有的价值评判的不同。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②人即使没有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也一样有意义。③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④对于生活的真相,必须全知道,生活才有滋味。⑤生活中的奥秘(真相),有的需要弄清,有的不知或不尽知,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或才有滋味。

(二)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米兰·昆德拉有这样一句话:你说的都是真的,但还有更多真的没说。

【审题立意】

(略)

相关素材组

被误读的唐诗

崔颢的《黄鹤楼》,被推为七律之首,开头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被传颂千古。而根据施蛰存先生和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的考证,崔颢的原诗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唐宋两代的诗集,包括敦煌卷子,都是这么写的。到了元代,有人将其抄成了“昔人已乘黄鹤去”,后来又被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照抄。《唐诗三百首》太受欢迎了,结果“昔人”下了“白云”,改乘了“黄鹤”,成为一段最著名的误读。

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一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到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才知道其名叫做“惜罇空”,这首诗在唐代的真正模样应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长恨歌》中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两句,描摹唐明皇逃难于蜀地,思念杨玉环的孤寂心伤。宋朝有人还特意在蜀地立了一块“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的石碑。好在日本人在唐代就特别喜欢白居易,他们抄录了大量白诗带回日本,流传下来几个版本。学者们比对了日本收藏的唐代抄本,才发现根本不是“闻铃”而是“闻猿”。原来几朝几代的人,全都会错意了。

【素材运用指导】

很多人觉得被误读后的诗句更美,但也有人觉得原来的诗句更真切。有人认为既然这些名句不少已经流传上千年了,既然约定俗成了,就没有必要再花工夫去探寻背后的“真相”。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所有的人还是希望能够读到诗人最初的真实文字,这样的误读虽然美丽,但最好还是少一些。

(略)

相关名言佳句

●许多真相被道出,但更多的真相被隐瞒。(达林法官)●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不掺和一丝真相。(蒋方舟)●将光辉人物的伟大历史事件放到日常生活中——那就真相毕露且妙趣横生了。(王朔)●假如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假话。假如假话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假如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席慕蓉)●人们喜爱谎言,不仅因为害怕查明真相的艰难困苦,而且因为他们对谎言本身具有一种自然却腐朽的爱好。(培根)●如果媒体炒作有助于更多人了解真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欢迎这样的炒作。(方舟子)(略)

写作点拨

如今是信息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消息。在网络及媒体众声喧哗之下,所谓的对与错、善与恶、白与黑,很多人根本就无法真正看清——我们努力看到的,或许只是部分真相。

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 从真相缺失的原因入手

从书本到生活,“假象”充斥在我们的身边。看相貌,看外表,我们也许只能看到假象,并因此远离真相。除去外表,我们才能一步步接近真相。真相和谎言,往往是并行的,甚至“谎言”传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相”,因而,我们要睁开慧眼,仔细辨别。历史的真相从来都不是完整地展现在普通大众面前。比如美国、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谎言,有意无意地遮蔽一些真相。

写作时要剖析说谎的原因,同时要抓住“假象和真相”“谎言和真相”的关系,辨别虚假的“真相”和善意的谎言。认识到谎言和真相的这种关系,我们的思想就会深刻了,下笔自然就容易了。

2. 从对待真相的态度入手

(略)

范例佳作

沉默的羔羊

我呆立在那,一动不动,眼前不停地飘过那一双让我终生难忘的眼睛,眼睛里充满了祈求,充满了无助,又像充满了仇恨。他不时地回过头望一望我,我不敢看他,我害怕,于是我低下了头,也许这一低头,不知会让他吃多少苦。

我乘公交车去上学,车上人很多,站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哑巴民工,车到了一个停靠站,一个年轻人慌忙下车,我发现他顺手掏走了旁边一个女士的钱,当时我想喊,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让我选择了沉默,我眼看着那人潇洒地走了,走时,似乎回头瞟了我一眼,那一眼充满了奸诈、得意与恐吓。我低下了头,选择做一只沉默的羔羊。

又过了一站,那女士忽然大呼捉贼,她看见站在我旁边的那个哑巴民工慌张地挡住口袋,于是抓住他的衣服就说他是贼,那哑巴只是一个劲地摇头,但众人这时都相信他是贼,一起起哄要搜他身,女士一把伸进他的口袋,抓出一把钱,很是得意地看了众人一眼,哑巴在一旁欲拿回钱,不停地做着手势,但没有一个人看得懂。我本想替他澄清,但看着众人愤怒地指着他骂,我害怕了,我怕大家嘲笑我对小偷的怯懦。我又一次选择了沉默。

不一会儿,警察来了,带走了他,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在被带走时,他从我身边经过,他用含着泪水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他一定在大呼,不是我,相信我,真的不是我,那些钱是我打工一年用血汗换回来的,你向他们澄清一下,求求你了。我欲上前,却又止住了,我选择了低着头,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做一只沉默的羔羊。

过了一星期左右,我在报纸上得知那个小偷被抓住了,那个哑巴民工也放了,但是我还是一直忘不了那一双眼睛,那双充满祈求和仇恨的眼睛。

该说出真相时却保持沉默,是最残忍的谎言,我用最深刻的经历读懂了这一句话。我错了,我将不再在该说出真相时选择沉默,不再做一只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永远的愧疚!

【模拟评分】

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18分=65分(总分70分)

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8分=55分(总分60分)

【得分点】

这是作者灵魂深处的忏悔。“我”看到了事实的真相,但慑于小偷的威吓,选择了做“沉默的羔羊”,使那位哑巴民工蒙受不白之冤。写作上,作者详写哑巴民工的眼神与“我”的心理活动,并采用倒叙形式,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这里的“我”是社会上许多明哲保身者的写照,文章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读着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有勇气让自己不做“沉默的羔羊”吗?